多方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智能应用前景广

发布时间:    来源 / 作者:admin    

{pboot:if('

     工信部日前印发的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,按照谋划三年、展望五年的时间安排,对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作了战略部署。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目前我国多家科技企业正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赛道,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,推动整机产品、基础部组件、软件创新,加快人形机器人面向特种环境、制造业、医疗、家政等领域应用。

  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等先进技术,发展潜力大、应用前景广,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。多方部署将进一步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,拓展应用领域,加快商业化进程。预计到2030年,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。

  身高1.65米,体重55公斤,具备快速行走、敏捷避障、稳健上下坡、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,这便是今年7月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-1。“GR-1全身超过40个自由度,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,有望在工业、康复、居家等场景中得到应用。”傅利叶智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


  从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“大脑”,到打造仿人机械臂、灵巧手和腿足,再到发布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产品……近段时间,包括小米、优必选、宇树科技、达闼机器人等多家企业相继公布人形机器人研发和布局的新进展。

  “发展人形机器人是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,未来3-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培育期。”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杨岭表示,人形机器人将带动“大脑”“小脑”“肢体”等系列关键技术创新,整机、软件等关键产品突破,相关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对形成新质生产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
  业内人士也指出,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,但在关键基础部件、操作系统、整机产品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。

  EX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李博阳对记者表示,人形机器人在整体控制上的软硬件能力都还有很大上升空间,双足行走、灵巧手抓握、智能表情交互这些人形机器人所特有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。此外,人形机器人整体的结构设计、工业设计水平都还有待提高。

  “人形机器人需要更高的感知、运动控制和交互能力,这对人形机器人的AI算法水平提出了挑战。”达闼机器人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黄晓庆对记者说。

  值得关注的是,相关政策部署正在进一步加强引导,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。上述《指导意见》提出,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,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,重点在人形机器人“大脑”和“小脑”、“肢体”关键技术、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。此外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区提出将加快建设各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。

  企业也进一步加大创新布局的力度。李博阳介绍,目前企业在机器人的智能表情交互、机械灵巧手、多模态智能感知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成果,将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的工艺和生产能力,加快仿生皮肤、机器人柔性关节的开发。

  黄晓庆认为,新一代AI技术的突破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迈入全新阶段,要推动“人工智能+移动通信+机器人”融合创新发展。目前达闼已推出了机器人制造领域的多模态认知大模型Robot GPT,基本完成了云端大脑操作系统的研发和早期的产业化工作,下一步将持续提升机器人的多模态AI融合能力,包括自然语言理解与表达、认知推理、任务规划、机器人行为策略与控制执行等。



  加快技术创新、培育重点产品的同时,多方也将进一步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应用。上述《指导意见》从特种领域、制造业典型场景、民生及重点行业三类方向提出意见措施,包括聚焦3C、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,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,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、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等。

  “人形机器人的高度仿人设计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、与人互动,远期市场需求量将远高于目前的工业机器人,未来在工业、康复、居家、科研等应用领域将发挥巨大潜能。”傅利叶智能相关负责人表示,企业正在和有商用场景经验或AI大模型构建能力的团队合作,针对专用场景需求进行功能开发,其中GR-1有望率先在康复陪护等民生场景中落地应用。

  杨岭认为,未来,人形机器人有望凭借其在人机交互能力、复杂任务自主决策、态势感知能力等方面的突出表现,实现特种、工业、服务等更加复杂、灵活、多变的场景应用。需要进一步激发产业和企业创新活力,前瞻谋划一批特色强的应用场景,推动产品产业化提速。

  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,2021年至2030年,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%。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,到2030年,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。(记者 郭倩 陈涵旸)

'=='')} 暂无内容!请联系站点管理员 {else}

     工信部日前印发的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,按照谋划三年、展望五年的时间安排,对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作了战略部署。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目前我国多家科技企业正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赛道,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,推动整机产品、基础部组件、软件创新,加快人形机器人面向特种环境、制造业、医疗、家政等领域应用。

  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等先进技术,发展潜力大、应用前景广,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。多方部署将进一步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,拓展应用领域,加快商业化进程。预计到2030年,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。

  身高1.65米,体重55公斤,具备快速行走、敏捷避障、稳健上下坡、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,这便是今年7月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-1。“GR-1全身超过40个自由度,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,有望在工业、康复、居家等场景中得到应用。”傅利叶智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


  从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“大脑”,到打造仿人机械臂、灵巧手和腿足,再到发布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产品……近段时间,包括小米、优必选、宇树科技、达闼机器人等多家企业相继公布人形机器人研发和布局的新进展。

  “发展人形机器人是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,未来3-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培育期。”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杨岭表示,人形机器人将带动“大脑”“小脑”“肢体”等系列关键技术创新,整机、软件等关键产品突破,相关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对形成新质生产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
  业内人士也指出,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,但在关键基础部件、操作系统、整机产品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。

  EX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李博阳对记者表示,人形机器人在整体控制上的软硬件能力都还有很大上升空间,双足行走、灵巧手抓握、智能表情交互这些人形机器人所特有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。此外,人形机器人整体的结构设计、工业设计水平都还有待提高。

  “人形机器人需要更高的感知、运动控制和交互能力,这对人形机器人的AI算法水平提出了挑战。”达闼机器人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黄晓庆对记者说。

  值得关注的是,相关政策部署正在进一步加强引导,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。上述《指导意见》提出,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,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,重点在人形机器人“大脑”和“小脑”、“肢体”关键技术、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。此外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区提出将加快建设各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。

  企业也进一步加大创新布局的力度。李博阳介绍,目前企业在机器人的智能表情交互、机械灵巧手、多模态智能感知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成果,将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的工艺和生产能力,加快仿生皮肤、机器人柔性关节的开发。

  黄晓庆认为,新一代AI技术的突破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迈入全新阶段,要推动“人工智能+移动通信+机器人”融合创新发展。目前达闼已推出了机器人制造领域的多模态认知大模型Robot GPT,基本完成了云端大脑操作系统的研发和早期的产业化工作,下一步将持续提升机器人的多模态AI融合能力,包括自然语言理解与表达、认知推理、任务规划、机器人行为策略与控制执行等。



  加快技术创新、培育重点产品的同时,多方也将进一步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应用。上述《指导意见》从特种领域、制造业典型场景、民生及重点行业三类方向提出意见措施,包括聚焦3C、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,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,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、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等。

  “人形机器人的高度仿人设计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、与人互动,远期市场需求量将远高于目前的工业机器人,未来在工业、康复、居家、科研等应用领域将发挥巨大潜能。”傅利叶智能相关负责人表示,企业正在和有商用场景经验或AI大模型构建能力的团队合作,针对专用场景需求进行功能开发,其中GR-1有望率先在康复陪护等民生场景中落地应用。

  杨岭认为,未来,人形机器人有望凭借其在人机交互能力、复杂任务自主决策、态势感知能力等方面的突出表现,实现特种、工业、服务等更加复杂、灵活、多变的场景应用。需要进一步激发产业和企业创新活力,前瞻谋划一批特色强的应用场景,推动产品产业化提速。

  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,2021年至2030年,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%。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,到2030年,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。(记者 郭倩 陈涵旸)

{/pboot:if}

公司名称:中工智科技有限公司
公司地址:北京市石景山区南路65号融科创意产业中心
联系电话:18500732017
电子邮箱:Marketing@zgzkj.net
传真号码:010-68683796
联系手机:18500732017

微信客服

  • 客服001
  • 客服001
  •  微信扫码咨询
  • 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
联系电话

  • 18500732017
  • 18500732017